一體化智能井蓋解決方案供應商 為城市安全賦能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實習記者 龍昱丹)5月29日報道 公園1833年,世界上第一條綜合管廊在法國巴黎誕生。從此,綜合管廊在巴黎被大規模采用。如今,巴黎市區及郊區已修建綜合管廊2400公里,位居世界之首。根據《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城市地下綜合廊道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成都將構建“國內示范,引領西部,多層次、網絡化”的現代新型城鎮化綜合管廊體系。
成都如何推進現代新型城鎮化綜合管廊體系的建設,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就此采訪了成都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副主任陳順治,成都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院長鐘翔。
目前已建成高新區大源組團地下綜合管廊
地下綜合管廊,就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設電力、通信、廣播電視、給水、排水、熱力、燃氣等市政管線的公共隧道。“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相當于建設一條地下‘高速公路’,只要是鋪設在城市地下的管線、空中線纜、都要從管廊中通過。”就綜合管廊的定義,陳順治向記者作出了解釋。
“目前我市已建成高新區大源組團地下綜合管廊。”陳順治告訴記者,該地下管廊位于大源中環路下,與大源地下環形車道共建,地下一層為地下環形車道,地下二層布置地下綜合管廊,支線部分延伸到各地塊,形成了環+支線地下綜合管廊系統,總長約3公里。收納了給水、電力、通信、再生水、冷凝水等管線。
據悉,我市地下綜合管道在規模上分成干線地下綜合管廊、支線地下綜合管廊、纜線管廊以及微型管廊四類。干線管廊可實現“通車”,即設計檢修車道,用于管廊內部檢測、維護、施工的專業車輛所使用。
全市規劃綜合管廊總長約1084公里
“成都市的地下綜合管廊在建設推進中,一直注重因地制宜、創新突破,目前已形成了建設中的成都特色。”陳順治告訴記者,為構建“國內示范、引領西部”的綜合管廊,成都市在地下管廊建設中已形成六方面的特色。
就技術規范層面而言,成都市在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方面,嚴格遵循國家技術規范,充分考慮新舊城區、地理條件、道路斷面等因素,實施差異化指標控制。在老城區及市政道路,擴建項目重點選用“小型綜合管廊”、“微型管廊”和“纜線管廊”,旨在體現老城區的因地制宜性和經濟合理性,合理布局小型綜合管廊形式,“例如即將改造的成都市一環路改造工程中道路兩側全線規劃設置微型及纜線管廊,入廊管線為電力、通信及配水。”在新區新建道路項目結合干線市政廊道重點選用“大中型綜合管廊”,其他類型管廊作為有效補充,旨在體現新區的高標準、科學性和現代化。而成都“東進”區域則要建設機場南線綜合管廊,入廊管線分別為高壓電力、低壓電力、通信、燃氣、輸配水管等。
從規劃設計層面,提出了大小相宜、深淺結合、分合有序的原則,形成了符合實際的建設標準,增強管廊建設的科學性;從建設實施層面,按照全市建設一盤棋的“大統籌”理念,結合新區建設、舊城改造、市政工程、河道改擴建、軌道交通建設,同步實施管廊工程,避免重復開挖。
“大力推行工業化施工也是極為重要的一方面。”鐘翔談到,“市成都目前已有不少管廊采用了工業化預制拼裝以及非開挖技術進行地下綜合管廊的修建。”以日月大道地下綜合管廊為例,此管廊全長約5.5公里,采用工業化預制拼裝段長度約為1.7公里。“通過工業化預制管件拼裝管廊主體,大幅提高了施工質量和效率,縮短了建設工期,降低了施工產生的環境及噪音污染,極大降低了地下綜合管廊的綜合建設成本,減少交通組織影響。”
“構建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及地下管線智能管理系統是最后一點,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點。”鐘翔告訴記者,智能管理系統就是通過搭建智能管理平臺,將監控硬件、BIM、大數據分析等手段融合在一起,以保證管廊運營維護效率和穩定性。“例如管廊巡檢機器人和智能傳感器全天候巡查和檢測,檢測管廊的‘身體狀況’,當發覺‘身體不適’時,立即向管理人員發出求助信號,請求‘醫治’,避免管線事故的發生。同時,管理人員還將運用BIM和大數據分析等技術,通過三維可視化的管理界面模擬管廊運行狀態,可以對管廊可能出現的故障進行一個預判,防患于未然。”
據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了解,目前,市相關部門正在加緊修編地下綜合管廊專項規劃,按照“滿覆蓋、三結合、四提升、分類入廊”的原則增強規劃的科學性和可實施性。全市預計規劃綜合管廊1084公里。
掃一掃咨詢微信客服